北京:家电回收缺乏政策接手 再陷“乱局”

    以旧换新”期间,一些没有旧家电的消费者想出了一个“好办法”:去二手家电市场,花个几十块钱买台破电视,然后弄到商场,最高能折现金400元。同时,大批量的废旧家电也因此流入了正规的回收渠道。随着“以旧换新”政策在去年岁末的悄然离场,这其中的隐性利益链条也几近断裂。两个月过去,家电回收渠道到底发生了什么?

    最佳拍档 一张名片,一条产业链

    李女士(化名)在北京利康虹桥旧货市场租了家门店,主要经营二手电脑回收业务。但她的名片有点奇怪,上面印着“百脑汇旗舰店”的字眼,这是她丈夫工作的地点。这家旗舰店主要销售全新电脑,也从事“回收”服务,当然,这主要出于对妻子的考虑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,他还拓展了维修业务,回收来的零件在这儿都能重新找到用武之地。

    平时,夫妻俩就共用着一张名片。李女士的联系方式是手写的,除此之外,名片上的任何信息基本与她无关。她整天守在店内,等着消费者送来“好东西”:二手电脑。

    如果成色新的话,可以直接转卖给有需求的消费者,她就在中间赚取差价。如果成色差就当“废品”卖,“当然,收的价钱肯定也不一样了,就当废品收。”她还透露,可以把这些拉到偏远的农村地区,“那里总有需要”。事实上,她很少卖真正的废品,她所说的废品主要是指拆解:把能用零件积压起来,以后进行二次利用。“报废的东西很多件都能用,比如说芯片。”实在不行,就让街上的商贩用车拉走。

    “以旧换新”政策的结束,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。在利康虹桥,每天都有用户把旧家电拉来,换成少量现金,或折现直接拖一台成色稍好的回去。同时,大批量没赶上“以旧换新”的废旧家电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入与之类似的二手市场。

    回收链条 一夜之间回到“解放前”

    “以旧换新”期间,利康虹桥曾流行着这样一笔交易:不少精明的消费者定期前来“扫货”,花几十元买下一台报废的家电,然后拉到商场去“以旧换新”,往往能折不少钱,二手家电业主也趁机发了一笔横财。如今,这其中隐含的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:一方面,政策的结束,使原有的家电回收渠道遭遇挑战,“隐退已久”的二手商贩重出江湖;另一方面,在渠道转向旧货市场后,家电回收链条变得更加复杂化。

    原有的“三点一线”式链条相对简单:消费者将旧家电交给指定销售企业(如家电连锁卖场),然后销售企业拖旧给回收企业,回收企业再转给指定的拆解企业进行环保处理。而现在,无缝对接的生产流水线已出现断层。“以前回收的旧家电都交付指定企业,但政策结束后,我们就不回收旧家电了。”苏宁电器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。他们以前的工作是,在参与消费者“以旧换新”后,一些废旧家电就会被拖到物流基地,然后由国家指定的中标企业进行环保处理。

    整个链条中,“外来企业”根本无法介入,其中包括一些家电市场以及私人商铺,国家对中标企业的要求非常严格。华星环保就是一家中标的拆解企业,曾经参与整个以旧换新的回收链条,但政策结束后,它们也跟着回到了“解放前”。其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:“现在无论是个人、还是单位的废旧家电,我们都回收。不过,再没有补贴了。”据了解,要是在以前,他们每拆解一件家电,都会获得国家相应的补贴,数额在5元至15元不等。

    场景还原 废旧家电 改头换面

    对于这些企业来讲,政策结束确实带走了不少回收业务,而作为“第三者”的二手市场,他们却有不同看法。

    “对我们来说,以旧换新结束是一件好事。”一位主营回收空调业务店主告诉笔者。他表示,现在卖场内家电基本恢复了原价,一些在价格上敏感的消费者就会考虑购买二手家电。另外,他们现在已经完全参与到家电回收的链条中,未来的生意可能越来越红火。

    然而,新的链条到底有多复杂?废旧家电流入回收店,在加工处理后可能转卖给新的消费者,或者进行拆解,零件流入维修店、配件市场,甚至一些不知名的小厂商。最无收益的做法则是卖铜、卖铁、卖塑料。当然,这种处理办法他们很少尝试。

    场景一:翻新拆零件

    离李女士店面不远,一位店主手里拿着某种小型喷漆设备,正在翻新一台电视。在她旁边,还有几台旧电视正等待着被“换肤”。她一边招呼前来询问的消费者,一边着手翻新工作。年前,她店里还存放着大批报废电视,特意为“以旧换新”准备的,但现在,她已经不收了。她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,回收能用的然后再转手出去,因为自政策结束后,她已经不“缺货”了。

    她还告诉笔者,成色稍差的电视会被拆解,零件自己拿来重复利用。“只有对那些不会修电器的人,零件才会没用,我们自己用得着,我们会修电视。”

    场景二:流入小厂商

    彩电、空调、洗衣机、冰箱……在利康虹桥的家电大厅内,一水儿各式各样,各种成色的二手家电。一家空调回收店主告诉笔者,只要是空调,无论报废他都收,一台大约在200元上下。他表示,这种家电很多人要,“不光我们自己可以拆零件、卖塑料,而且有些厂商也要。”据了解,一些小型厂商要生产新的空调,有的零件能用得上。当笔者质疑时,他则解释道:“它们不是原厂,都是个人的小厂商。”

    在市场内,笔者也确实发现了一些“小厂商”的新产品。一位回收店主,展示了一款17寸的黑色液晶电视。“绝对是新的,包装给你随便拿一个。”笔者仔细检查了一番,电源线、生产说明书确实样样俱全,价格只有600元。

    他告诉笔者,这是一些小厂商生产的电视,上面没有品牌,但照样有保修期,期限为一年。在店内,还有许多成色较新的液晶电视,他称这些都是从宾馆淘汰下来的,其中一款海信17寸的二手电视价格仅为400元。

    同行算账 老王卖瓜 自卖自夸

    “非法的货我们不要,禁收的不收,比如说井盖、电缆。”一名正规回收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。他还表示,有安全隐患的也绝对不会流入市场,像微波炉、液化气罐等。“如果单位明确要求报废,不允许流入市场,我们就不会流入市场。”他明确地表态,“我们和作坊式的回收店不一样”。

    而按照回收店自己的说法,他们是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”。一位店主告诉笔者:“我们和马路边上那些小商贩可不一样。”他认为,那些商贩对消费者缺乏责任心,收了就收了,换了就换了,出事的时候总找不到人。他告诉笔者,店内的所有货全部是一个礼拜内包换,一个月内保修,且开的都是实体店,能找到责任人。

    作为一家中标企业,华星环保相关工作人员则告诉笔者,自己与他们都不一样。“首先我们是做环保处理,家电拆解后不会产生污染。”他表示这一点其他企业很难做到。“外边的二手货很难辨识,有时候在不环保的情况下,也可能流入市场。”最后,他还向笔者保证,华星环保处理的废旧家电绝对不会再流入市场。

    以旧换新结束后,家电回收渠道由一端走向了另一端:中标企业失去了政策扶植,失去主流地位;具备资质的正规回收企业又拒绝向消费者提供援手。所以,一些二手回收市场成了消费者处理家电的主要去处。这些私营店主凭借着“自产自销”的能力,把一批又一批的二手家电加工、拆解,然后转手向别处。别处是何处?是厂商、维修店、配件市场,抑或直接植入到了新的家电?一时之间还真让人难以辨别。